服务热线
0851-84829533/0757-82130236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阿哈水库首次尝试“清底”
发布时间:2015.12.30 新闻来源:贵阳日报 浏览次数:

2015-12-29贵阳日报小字

疏浚船作业范围附近设置了油污控制带。

泥水分离后的中颗粒底泥,或可实现资源化利用。

淤泥通过水上浮管传送到处理点。

原水与处理还库的水样对比。

12月24日,贵阳的冬天已寒意凛然。在阿哈水库底泥环保疏浚实验项目处置场的农业资源实验区里,几株绿色植物长势却很茂盛。

“这些植物的栽培土壤全部来自阿哈水库库底,土壤沉积了五十三年,非常肥沃。我们正在进行实验,看看疏浚出来的底泥是否能实现资源化利用。”贵州绿纯环境开发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夏子林介绍说。

阿哈水库自1962年建成投用以来从未进行过清淤,据2009年调查报告显示,水库污染底泥淤积量达130万立方米,平均厚度为39厘米。伴随着湖水分层变化,底泥可能引起水质恶化,对底泥进行疏浚势在必行。

夏子林所在的公司负责着阿哈水库底泥环保疏浚实验项目的环保流程。该项目是我市探索底泥环保疏浚实验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国首个亚高原喀斯特山地型深水人工湖库环保底泥疏浚实验工程,疏浚方量约为10万立方米,于今年11月初试运行,预计2016年5月前后完成。如果实验成功,下一步将向阿哈水库全库区推广。

远离饮用水源取水口 实验项目选点有学问

根据测量,阿哈水库底泥淤积厚度超过50厘米的湖区,包括金钟河、游鱼河、白岩河入湖口区、南郊水厂取水口和大坝附近等湖区。

“山地型深水人工湖库的底泥环保疏浚工作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只能探索开展。”夏子林说,经过反复对比论证,实验项目最终选点于阿哈水库的游鱼河入口流域,疏浚实验区面积约为19.6万平方米,底泥开挖厚度约0.6米,疏浚方量约为10万立方米。

“选择游鱼河入口流域,就是看中这里流域水深、淤泥厚、淤泥污染物含量具代表性。此外,实验点与饮用水源取水口距离必须较远,这样才便于控制实验区施工对正常取用市民饮用水的影响。”夏子林说,之前曾考虑过靠近中曹司的两个实验点,最后正是因为距离饮用水源取水口较近而被舍弃。

记者了解到,此次疏浚19.6万平方米的流域内共分为43个单元进行施工,目前已经完成6个单元。

距离疏浚点4.5公里的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是疏浚余水和污泥处理点。处理点通过3.1公里的水上浮管和1.4公里的地面管与实验区连接,淤泥通过管道直接传送进入环保流程。

“在开展疏浚工程的同时,我们对余水进行分级处理,确保其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还库回用;对疏浚产生的污泥进行处置,确保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夏子林说。

实时监测作业区水质 预防二次污染成共识

12月24日上午,记者乘船靠近阿哈水库上的疏浚船作业范围,周围水域已经设置了百余米长的油污控制带,对于可能发生的油箱泄露进行防控。

负责疏浚流程的浙江省水利疏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胜军说,疏浚船作业要进行开挖全程记录。工程疏浚采用深水型环保型绞吸挖泥船进行疏浚,并辅助排泥管道、接力泵船将污泥输送至堆泥场。

“这种疏浚船采用的是环保型铰刀,相比于普通铰刀,环保型铰刀直径更小,适合阿哈水库的底泥软硬度,对于水的浑浊度影响不大。通过探头,我们可以在监控室看到铰刀工作的场景。”陈胜军指着环保铰刀上的一个高清摄像头介绍。

“在我们看来,这个项目不只是疏浚项目,更是环保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疏浚船周边水域、回水区、排水渠、取水口等重点区域各布设了1至3个采样点,对水质剖面进行样品采集与监测,实时监测疏浚工程对阿哈水库水质的影响。”夏子林说,珍惜爱护每一滴水,这才是项目最想达到的效果。

珍惜爱护每一滴水的理念,也记挂在项目工作人员的心间。在疏浚工人每天上下班必坐的运输船上,记者看到了两个垃圾桶,分别盛放着生活垃圾和打捞出来的水草。

“眼下,环保已成为公众共识。特别是在作为水源保护地的阿哈水库作业,工人们不仅在工作中注意防范二次污染,还很注重生活细节,大家都愿意为保护水质出力。”陈胜军说。

底泥或可资源化利用 余水达标回库是重点

随后,记者又走进了疏浚余水和污泥处理点,一台巨大的压力罐和十几个相互隔离的池子映入眼帘,池子里分别储藏着泥和水。“底泥通过管道传输到处置场后,首先会经过两个泥水分离池。由于大颗粒的泥砂较重,在靠近出水口的区域就开始沉淀,堆积在坡面上,能在短时间内脱水,再通过自然干化,实现70%以下的含水率。”夏子林说。

处理点综合采用原位压滤技术、机械压滤技术等多种压滤技术,对底泥进行脱水。进驻处理点的各单位也各司其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负责底泥勘测和成分分析、疏浚追踪监测及效果评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负责试种植物等底泥资源化利用研究。

按照规划,项目每日处理泥500立方米,处理水5000立方米,泥与水比例为1:10。项目强调不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余水达标回库正是整个实验项目的难点。“泥和水分离后,泥经过干化处置,探索资源化利用途径;余水则采取三级微波沉淀法处理,最终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还库回用。”夏子林说,余水先进入清水池沉淀,后进入微波室去污除浊杀菌,再经过一、二、三级搅拌池和沉底池,层层过关后才会回到库区。

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实施环保底泥疏浚实验项目,正是为了研究山地型深水湖泊疏浚的可行性,以及二次污染防控、风险防控的技术措施,以便为阿哈水库全库疏浚乃至贵州省同类水库的疏浚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等提供技术支撑。(刘磊 李春明)